找到相关内容3534篇,用时48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北朝佛教小区共同体的法华邑义组织与活动

    无处不在。若有时不有,处不在者  ,于物然耳,圣不尔也。( 注 23)  《法华经》中的佛陀是长行菩萨而久远实成的, 而且  还不断的教化无量无边诸菩萨。 《法华经》中的佛陀「旨理  冲虚,妙绝...劝合,为国兴福,敬造石庙形像九十五区及诸菩萨  。」详见《北京汇编》第三册,页 14。  172 页  小之心, 演一为接大之则」文句,突显《法华经》两大结构  (  ?本二门 ) 第一 门「开三演一...

    颜尚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2374038.html
  • 廖明活:初唐时期佛性论争的两个相关论题(1)

     窥基力辩世亲说菩萨欲「令」决定种性声闻「发菩提心」,并非表示他以为决定种性声闻可以转趣大乘:   其趣寂者,既无大乘姓,何得论其熟与不熟?应言趣寂由无大姓,根不熟故,佛不与记。菩萨与记,具理姓因,...经论之「教」,是因为《瑜伽师地论》祇提到不定性声闻留身欲界的赡部洲,并没有明确排除他们会有生于其它洲或其它界的情况。说不定性二乘转生色界并「不违」「理」,是因为佛为了度化色界的菩萨,   p. 44 ...

    廖明活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3374056.html
  • 佛教心理学——“缘起模型”初探

    体证生活意义的实现当中所彰显的终极意义。   (四)念力   就大乘佛教的一般意义而言:念力是身心完全投入的力量,是一种「止」的修持,进而表现出心灵的力量[注28]。就大乘佛教之一般教义而言,菩萨...更大」和「诠释学的整体性是开放的整体性」。就佛教的「诠释学的治疗学」而言,法界的效果的整体性要比诸法的各别效果的总合要来的更大,这是大乘佛教强调菩萨的命意所在,觉性在此必然包含了在法界总体的觉他的环节...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4174065.html
  • 学佛修行 万善同归—— 兼论延寿大师的四料简

    ldquo;菩萨乃至施与畜生之食,一抟一粒咸作是愿,当令此等舍畜生,利益安乐,究竟解脱。永度苦海,永灭苦受。永除苦蕴,永断苦觉、苦聚、苦行、苦因、苦本,及诸苦处,愿彼众生皆得舍离。菩萨如是专心系念...虽即仰教生信,其乃力量未充,观浅心浮,境强习重,须生佛国以仗胜缘,忍力易成速行菩萨。”《起信论》云:“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

    林克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94374559.html
  • 行愆法师:佛学问答

    接著等级继有五戒、八戒、菩萨戒等。所受之戒无论是那个层次都以皈依为根本,也是迈向成佛之的第一步。否则还未算入门为佛弟子。   况且皈依后,领受三皈戒体,于心性上起著防非止恶的作用,令佛弟子好趣向涅槃...道理,自己精进上求佛道。觉他者是悲愍众生沉沦苦海,发起要下化众生的菩提心。   菩萨以慈悲为本,广修六万行,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又名六度波罗密。举布施度而言有财施、法施、无畏...

    行愆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25074746.html
  • 《中观精要》意趣蠡测——佛学大师更敦群培精神境界发凡

    龙树菩萨依据般若等经典,阐发深义,贯通阿含,并抉择部派思想,以“缘起性空”作为法的枢纽,宏扬大乘菩萨。中观学并不仅限于“缘起性空”的体悟,而是整合大小乘的整体修行,包括四圣谛、三十七道品、菩提心、六...是由佛陀、龙树菩萨以及古印度的大乘师们规定的,非由我本人凭空杜撰’。但是,不管是佛陀的规定、龙树的规定,还是大乘规范师们的规定。说到底,这些规定,皆由宣说者本人自己定制的。世上没有一个聪明人士敢断言...

    金易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575274924.html
  • 佛教怎么看世界?

    维摩诘示病,佛遣文殊师利及众比丘前去慰问,及至维摩诘家中,舍利弗发现屋内空无一物,连坐位都没有,正在疑惑之间,维摩诘知其心意,便问文殊师利菩萨"您已游历无量佛土,觉得哪一佛国的椅子最好?"文殊师利答说,"...界。从生命的存在形式上,则又分为地狱、饿鬼、畜生、天、人、阿修罗、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十种世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十法界"。 相对于我们看到的现实世界,佛法对世界认识显然更为深远。世界不是单一的存在...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03975474.html
  •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四圣谛 第六节 佛性 第七节 业力 第八节 转世再生 第九节 轮回与涅槃 第十节 见与 第二章 第一节 的选择 第二节 出离与虔诚 第三节 善知识 第四节 心的训练 第五节 禅修 第六节 止观 第七节 慈、悲、菩提心和菩萨的善巧方便 第八节 金刚乘 第九节 上师、灌顶及象征 第十节 次第与证悟 译者前言 在中文世界生活的人,对佛教是既熟悉又陌生...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60876305.html
  • 藏密素食观——索达吉堪布

    ,此种景象也堪悲悯。若身为智者,反而为谋口腹之欲不惜杀生食肉,如此行事实不应理。”大菩萨菩提萨埵曾亲自作过授记,后由藏人从印度迎请到藏土,且广弘佛法于雪域的大论师莲花戒,在《修习次第论》中亦如是阐述...上首心子克珠杰在其所著的《三戒论》中也这样论述:“发菩提心者一般不应食肉,无论在家、出家之菩萨,均应断除荤食。故大乘比丘、沙弥及国王、大臣、长官,以及在家女众,应一律禁绝肉食。” 透过这些大成就者的...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63076324.html
  • 四圣谛

    修行来说既是忆念正法,如四圣谛、八正道、四念处及菩萨等等修行方法为正念。于修道中不忘失所修的法,心念时时明了不忘失,比如念佛,对于念佛的境要明记不忘,这叫正念;如果念佛时想吃东西,是不正念,即使在念佛...其余的人只能随着佛陀而解说,乃至辟支佛也只能自己觉悟,没有办法以四圣谛来度化众生。辟支佛知道世间的苦果,知道苦的原因,知道灭苦的果,但是却没办法讲出灭苦的“”。这个“”是种种的修行方法,他没有办法...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71976359.html